雷火电竞入口-体育电竞综合赛事平台

米酵菌酸有多毒?女子食用泡發多天的木耳險喪命

  黑木耳是一道常用的食材,經常出現在每家每戶的餐桌上。但深圳市民張女士(化名)前段時間吃完在家中泡發了好幾天的黑木耳后,出現嘔吐癥狀,肝腎心臟功能嚴重受損,差點丟了性命。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深圳市三院)醫生

  黑木耳是一道常用的食材,經常出現在每家每戶的餐桌上。但深圳市民張女士(化名)前段時間吃完在家中泡發了好幾天的黑木耳后,出現嘔吐癥狀,肝腎心臟功能嚴重受損,差點丟了性命。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深圳市三院)醫生介紹,長時間浸泡的黑木耳容易產生米酵菌酸毒素,張女士就是米酵菌酸中毒,死亡率高達50%以上。


  肝腎心臟功能嚴重受損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重癥肝病科主任陳軍介紹,吃完黑木耳后,張女士出現嘔吐癥狀,于是前往寶安區一家醫院的消化內科治療。經過檢查發現,張女士的肝、腎、心臟功能已嚴重受損,病情極其兇險。


  于是,8月30日,張女士轉到深圳第三人民醫院重癥肝病科。陳軍介紹,張女士剛來的時候意識清醒,醫院對她進行了人工肝治療和腎透析治療,但病情沒有好轉。半天后就陷入昏迷狀態轉入ICU。


  當天,寶安區疾控中心檢測中毒食品樣本顯示,張女士是因為誤食“有毒木耳”,也就是米酵菌酸中毒。深圳市三院近幾年接到有限的幾例木耳中毒的患者,即便全力搶救都無一例生還。


  肝移植是唯一救命方法


  當深圳市三院肝移植科主任姜楠來會診時,張女士已經陷入深度昏迷,肝、腎、心、腦都有不同程度受損,尤其是肝功能受損十分嚴重。姜楠說,為了及時挽救張女士生命,必須立即肝移植,阻斷毒素蔓延產生的連鎖反應。


  9月2日,很幸運有了供體,姜楠帶領團隊立刻進行了移植手術。姜楠介紹,手術過程中,看到張女士因為中毒導致急性肝萎縮,她的肝臟已經縮小到了正常的一半左右。而且肝臟內充血淤血。整個手術過程比較順利,術后第二天,張女士便對疼痛刺激有了反應,第三天患者完全蘇醒,神志清楚。


  姜楠說,這種病情在國內和國際上可追蹤的報道中顯示,其治療效果都不理想。張女士是全球范圍內唯一一例米酵菌酸中毒致多器官衰竭通過肝移植治療存活的病例。目前張女士正在恢復中,但仍在ICU接受密切觀察。這次搶救張女士從治療效果和臨床實踐的指導意義來說具有開創的意義。這也體現了深圳市三院多學科綜合救治能力。


  科普知識


  米酵菌酸中毒死亡率達50%以上


  黑木耳在長時間浸泡過程中被椰毒假單胞菌污染,會產生米酵菌酸毒素。在流行病學調查中,米酵菌酸細菌性食物中毒極為兇險,死亡率高達50%以上。臨床癥狀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脹等,重者出現黃疸、腹水、皮下出血、驚厥、抽搐、血尿、血便等肝腦腎實質性多臟器損害癥狀。


  常見的容易被米酵菌酸毒素污染的食品有變質的銀耳、木耳,糯米面湯圓、小米或高粱米面制品、馬鈴薯粉條、甘薯淀粉等。


  米酵菌酸中毒多發生在夏秋季節


  干木耳本身并沒有毒素且營養豐富,正常的黑木耳在短時間浸泡過程中產生米酵菌酸的可能性非常低。


  米酵菌酸的食物中毒多發生在夏秋季節,陰雨潮濕的天氣。如果長時間浸泡,加上外部環境不干凈,就很有可能產生米酵菌酸。比如浸泡時周邊同時存在過期變質的食物,或浸泡容器沒洗干凈而殘留食物殘渣等,這些變質和殘留的食物殘渣就會成為米酵菌酸形成的溫床。米酵菌酸耐熱,燒不死、煮不滅,一般的烹調方法并不能破壞它的毒性。


  專家建議


  每次只短時間浸泡當餐食用量的木耳,不要食用浸泡過夜的黑木耳。


  黑木耳浸泡后如果發現有異味或手摸感覺有黏液,立即丟棄不可食用。


  保持良好的廚房衛生環境,不留剩飯剩菜,及時洗凈餐具,不留食物殘渣。

鄭重聲明: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僅作為參考,如果網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處理!

為您推薦